第一次見到小Y是在新生年級大會上,别的同學都是三三兩兩成群結隊,就她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坐在角落,認真地望着我聽我講着開學注意事項,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第一次和她面對面交流是入學後,仔細看過新生們的檔案後,我确定了幾個重點關注對象,看到她申請了國家助學金,家裡還有一個妹妹,為了更真實地了解她的具體情況,我便以“新生入學導員想多了解了解你們,所以找你們聊聊天”的理由找她談心。但比較遺憾的是,這次聊天結果收獲不是很大,基本上我問啥,她都是言簡意赅地回答,禮貌客氣又疏遠。但我在心裡卻拉起了警報,決定要經常關注她的動态。
大一學年快要結束,她以專業排名第一的成績提出轉專業申請,但卻沒有成功,結果出來後我比較擔心她不太能接受轉專業的失利,加之想進一步了解她的情況,于是決定去她家看看。
8月21日,學院黨委副書記李佳、安全與應急教研室主任雷克江老師、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孫奕老師和我一行四人驅車3個多小時來到了随州的小Y家裡。
小Y早早就帶着妹妹在家樓下等我們,小Y的爸爸媽媽非常激動,一直說“我們做家長的也不懂,所有的事情都是女兒自己一個人做的決定,所以非常感謝老師們這一年來對我們女兒的培養和教導。”

“對于轉專業你是擔心就業問題呢還是其他的什麼原因?”為了了解小Y申請轉專業的真實原因,李佳書記問道。小Y說是因為興趣,高考結束後接觸到編程,發現自己比較愛好計算機相關。
李書記給小Y提供了新的思路:其實可以輔修第二學位,現在社會都需要複合型人才,如果能夠将計算機和本專業應急技術與管理相結合,那比起單純的計算機專業和單純的應急技術與管理更具有競争力。
雷老師從專業的角度給小Y詳細介紹了本專業的就業前景,了解到小Y想繼續讀研,于是給她做了未來3年的學習規劃,提醒她在學習課堂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對于自身科研能力的培養,現在可以慢慢開始接觸互聯網+和大創之類的學科競賽,和自己的導師多交流交流偶爾可以去實驗室學習學習,後面課程不那麼緊張的時候可以開始做一些專業實驗,慢慢有一些自己的科研成果。
她的爸爸媽媽還說小Y性格從小就比較内向,在學習上沒怎麼擔心過,就是有點擔心她的性格問題。我和孫老師鼓勵小Y平時空餘時間可以多參加參加學生活動,特别是像演講比賽之類的,勇于地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,更好地鍛煉自己的膽量和不怯場的能力。
最後我們送上了小Y大一學年的成績單和精心準備的小禮物,并和小Y約定2年後要在保研公示名單上看到她的名字,我在小Y的臉上看到了充滿希望的笑容。

回校的路上,下起了大雨,但想起小Y臉上的笑容和她爸爸媽媽送了又送的熱情覺得來回7、8個小時的舟車勞頓非常值得。我和小Y的故事還在繼續,期待從這個内向安靜的小女孩身上能夠爆發出巨大的能量,也期待我們之間的約定能夠成真,而在此之前,我一定會好好澆灌和守護她。
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:“在每一個學生心中最隐秘的一角,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,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,要使學生的心與我們發生共鳴,就需要同學生的心弦音調一緻。”而家訪就是幫我們摸清學生心弦的捷徑。行而不辍,育人不止!家訪,我們一直在路上。